0%

Paper Reading 4

跨年读论文。

  • 边池化
  • Discourse-Aware,抽取式摘要
  • Discourse-Aware,生成式摘要
  • 孪生BERT
  • 巨型Chatbot

Edge Contraction Pooling for Graph Neural Networks

  • 一种新的GNN池化方式,考虑了边

  • 池化在GNN中的意义:

    • 识别基于特征或者基于结构的聚类
    • 减少计算量
  • 作者提出的edgepool能够提高图分类和节点分类的性能。

  • pooling有两种,fixed和learned,作者简单介绍了三种learned pooling method

    • DiffPool:DiffPool学习到一种概率分配,用一个GNN学习embedding,用一个GNN学习聚类分配,将聚类分配视为一个soft assign matrix$S$,基于节点特征将每个节点分配给一个聚类,聚类数量事先固定,每一层同时对embedding和邻接矩阵进行pooling,如下:

      问题在于:聚类数量不可变;基于节点特征分配而不考虑节点之间距离;聚类分配矩阵与节点数目成线性关系,难以scale;难以训练

    • TopKPool:简单粗暴,学习到一个投影向量,将每个节点的特征投影加权为一个单值,取topk个节点保留作为Pooling,问题在于不能改变图(加节点),以及这种hard assignment容易丢失信息

    • SAGPool:对TopK的改进,对邻域节点使用了注意力加权,再投影,不过依然是topk的hard assignment。

  • edge pooling的思想是通过边的收缩(edge contraction)来降采样,给定一条边e,两边节点$v_i$和$v_j$,边收缩指的是将i和j的所有邻接节点全部接到一个新节点$v_e$,这个操作显然是可以叠加多次,类似于CNN的不断扩大感受野。

  • 如何选边?

    • 先对边计算分数,这里简单的将边连接的两个节点的embedding拼接再线性变换

    • 之后对所有的分数做softmax归一化,注意这里作者加了0.5使得均值为1,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数值计算更稳定且梯度传导更好

    • 按照分数开始收缩边,假如边连接了已经收缩的边节点那就不再收缩了。这样每次都能减少一半的节点。

  • 新的节点分数直接用边分数加权两端节点特征和得到:

Discourse-Aware Hierarchical Attention Network for Extractive Single-Document Summarization

  • 以hierarchical lstm encoder+lstm decoder的抽取式摘要作为baseline,添加了一个三层attention用来加入篇章信息,这里的篇章信息具体指的是句子级别的elaborate关系,即某一句详细阐述或者补充说明了另一句,作者认为document summarization这种篇章级别的任务当然需要篇章信息。

  • 作者使用了attention来学习句子之间的elaborate有向边,具体如下图:
    1MfDOI.png

  • 三个组件

    • Parent Attention:使用hierarchical encoder得到每个句子的表示,之后用attention表示句子k是句子i父节点的概率,即elaborate的边由k指向i(作者没有用self attention)

    • Recursive Attention:即计算多跳父节点,得到k是i的d跳父节点概率,这里简单的用注意力矩阵幂应该就可以得到,注意要对root句子(虚节点)做特殊处理,root没有父节点:

    • Selective Attention:综合得到的attention信息,首先将句子i某一跳所有父节点的信息加权求和:

      之后再用selective attention计算该跳的权重,依赖于句子i的encoder和decoder state$H,s$,以及所有父节点的encoder state:

      得到权重加权所有跳的信息,并补充进decoder input当中(拼接)

  • 这里,作者说提到了修辞结构分析(RST)目前没有很好的off-the-shelf tools,误差大,这是硬伤,因此提出了一个联合学习的框架,后来发现联合学习是指训练集上依然用已有的RST Parser得到elaborate edges,用以指导Parent Attention,之后测试集就不需要了,这样的话Parser当中的误差对模型的影响依然很大。目标函数为:

    其中第二项就是用parser得到的边指导attention

  • 作者先用HILDA parser得到RST格式的篇章标注信息,然后用Single-document summarization as a tree knapsack
    problem一文中的方法转换为dependency的格式

  • 虽然依然依赖于parser进行训练,但是作者做了两个Baseline,一个是不用parser,直接将前一句作为下一句的elaborate parent,另一个也不用parser,让attention自己学习,结果发现baseline都不如注入了parser信息的attention模型。让attention自己学习最差,其次是学一个固定的前句父节点。作者提出的模型相比baseline在daily mail数据集上抽短文本(75)比抽长文本(275)优势更大,这里有ROUGE指标偏爱长文本的原因,也说明在字数限制下,抽最重要的信息方面,discourse的信息确实可以起到帮助。

  • 这篇文章可以看成一个attention模型(self attention + multi-blocks),注入了一些先验信息来帮助在单文档抽取式摘要获得更好的结果。

A Discourse-Aware Attention Model for Abstractive Summarization of Long Documents

  • NAACL 2018的一篇论文,依然是考虑了篇章信息,不过是在科研论文数据集上做生成式摘要。
  • 这里的discourse有些狭义了,指的是科研论文里的每一个section,其实还是一个hierarchical attention,作者也直接在pointer-generator上改了,结构如下:
    1MHPr4.png
  • 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提供了两个大规模长文档的科研论文摘要数据集,pubmed以及arxiv,均达到十万规模即便,平均原文长度达到3000+和4900+,平均摘要长度也过百,是很有价值的超长单文档摘要数据集。

Sentence-BERT: Sentence Embeddings using Siamese BERT-Networks

  • 亮点:用BERT做句子对回归任务很耗时,作者提出孪生BERT网络,将推理速度提高了1123200倍
  • 显然提高这么多倍的说法是有歧义的,naive bert在语义匹配任务上耗时,是因为每匹配一对就要将一对句子送进BERT计算出分数,而作者将BERT稍作修改,用BERT得到的embedding作为句子的特征向量,直接用向量的之间的cosine距离来做匹配,当然要快
  • 接下来就是证明原始BERT得到的embedding并不能很好的作为语义匹配的特征向量,SBERT也就是在BERT之后加了回归层或者分类层,引入triplet loss,得到的效果就比原始BERT好很多。可以看成是BERT在语义匹配任务上的一种微调吧。

Towards a Human-like Open-Domain Chatbot

  • 亮点:谷歌出品,大。研究一些细节设计。
  • 26亿参数量。400亿token的语料。为了很好的捕捉多轮对话的质量,作者提出了Sensibleness and Specificity Average(SSA)作为指标,并且发现最优化perplexity的模型能够达到最好的SSA。
  • 作者使用evolved transformer,多轮对话作为输入,训练了一个seq2seq,词标大小8k(用了BPE),最后测试集的困惑度只有10.2,且实际表现比其他的补充了规则、系统、知识的复杂的对话系统表现要好,再次证明了深度神经网络,只要数据够多,训得够好,就是可以大力出奇迹。
  • SSA衡量两个方面:合理且具体。这是一个人工衡量指标,首先问测试人员回答是否合理,假如合理,再问回答是否具体,因为很多时候回答不具体(总是回答i don’t know)的系统反而在自动指标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。作者也实验发现SSA和人工检测系统是否human-like一致,SSA高的系统表现更加像人类。
  • SSA有两种测试环境,一种是指定测试集,作者收集了1477个多轮对话作为测试数据集;另一个就是让测试人员直接和系统闲聊,至少14轮,至多28轮
  • 作者给出了很多训练细节和测试细节,具体可见论文,反正就是大,在一块TPU-v3 Pod上训练了30天,164个epoch,模型总共观察了10T个token。
  • 这么强大而简单的模型,在decoding时不需要复杂的处理来保证生成高质量且多样化的回答。作者采用了sample and rank:生成Logits之后先除以温度T,再过softmax,按概率随机采样生成多个序列之后取概率最大的那一句作为输出。作者发现温度越高,即logits输出的差异性越小,容易生成与上下文相关的罕见词。作者比对发现sample and rank虽然简单但是比beam search表现更好,前提是能够训练到low perplexity。作者将温度设为0.88,采样20句。
  • 统计测试发现perplexity和SSA的相关系数高达0.9以上。